人生99%的丧,都来自错误的“思考方式”

浏览:755次 发布日期:2019-12-05

<THIS  IS WATER>


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,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:

“早啊,小伙子们。水里怎么样?”

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,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,望着另一条,问道:

“水是个什么玩意?”


这便是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的必备故事,演讲者由此便能展开寓意深刻的说教。

这个故事似乎稍好一些,不比其他俗气的故事那么胡扯......不过,你们若以为我会将自己喻作智慧老鱼,向你们这些小鱼儿阐释水的含义,那就错了。


我可不是什么智慧老鱼。


这个鱼儿的故事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:最明显、最普遍、最重要的关系,往往是最难发现、最少谈论的。


这句话说出来也是陈词滥调——但事实是,在成年人的日常之中,即便是陈词滥调,也可能攸关生死。


当然,我做这样的演讲,主要是想给各位说说教育本身的意义。人文科学教育并非知识填鸭,而是“让你学会如何思考”。


如果此时的你们像大学时代的我一样,那肯定不愿听到刚才这句话,这是一种侮辱。因为你们已经无需任何人来教你们如何思考了——既然已经获得了一流大学的认可,就证明,你们早已懂得如何思考。


但我们在大学里应当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,并非关乎思考能力,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。


“教我们如何思考”的真正含义,是少些自大,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确信之事的“批判意识”。因为,有许多我不假思索便确信的事,结果却是大错特错的。


我几经周折才终于明白这个道理,想必诸君也会如此。


比如,我所有的切身体验,都曾让我相信一件事:我是世界上最真实、最鲜明、最重要的人物——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种自然而然出现的自我中心意识。因为从社交方面考虑,这种意识很叫人反感,但实际上,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。


这种意识,是我们自出生起就存在的“默认设置”。


想想吧,在你所有的经历当中,没有哪一个不是以自我为绝对中心的。


在你的经历中,世界要么在前,要么在后,要么在左,要么在右,要么在电视上,要么在监视器里,等等。虽说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也以某种方式与你相交融,但你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才是最直接、最迫切、最真实的。


但我们其实可以选择,选择以某种方式来改变或者摆脱我们与生俱来的默认配置,摆脱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、并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。


至少对我而言,也许教育体系中最危险的事,便是它会让人喜欢上过度推理,让人迷失于抽象思维,从而忽略了眼前,甚至忽略了内心。


随时保持警醒与专注,而不被头脑中持续不断的独白催眠,实在困难。


“学习如何思考”,其实是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。是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,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。因为,倘若你在成年生活中不能或不愿练习这种选择,那你将会被彻底打败。成年人用枪自杀时,几乎都会选择瞄准自己的脑袋,这绝非偶然巧合。实际上,大多数自杀者在扣动板机之前便早已死去。


接受的人文教育应当具有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在于:在你们舒适、富足、体面的成年生活中,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,避免自己成为思维的奴隶......也许这听起来像是夸张抽象的谬论。那我们不妨说得具体一点。


说实话,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还并不知晓“日复一日”的真实含义。而这恰恰是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。其中一部分便是厌烦倦怠、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


举个例子,假设今天是成年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天,辛苦工作9小时后,筋疲力尽。今天是本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,交通拥堵,在购买食物的超市里,也有着同样疲倦匆忙的人群。在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音箱中放着吵闹的流行音乐,排在前方的老人动作缓慢,后面的小孩子打闹不断。但无论如何,你终于来到了收银台前,等着付款或刷卡,之后就会有一个声音对你说:“祝你愉快”——听上去绝对让你想揍他。


然后大包小包的把装满食物的塑料袋放进购物车,推着它穿过乱、拥挤、颠簸的停车场,再努力把这些袋子装进车子的后备箱,还要确保在回家的路上,这些东西不会从袋子里掉出来,滚得后备箱里到处都是。接着,你还得在缓慢、繁忙又挤满越野车的交通高峰时段开车回家,诸如此类。


当然,各位也许都有此种经历——但这些还没有成为各位实际生活的一部分,各位还没有如此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。


然而,未来确将如此,还有更多枯燥沉闷、恼人厌烦、看似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......


不过,这并不是重点。


重点在于,像这样细微琐碎、令人厌烦的无聊破事,正是你做出选择的时机。


正是堵塞的交通、拥挤的过道和结账时的大排长龙,让我有时间去思考。如果我对于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都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,那就连采购这种小事,都能令我生气难过,痛苦不堪。


因为,我天生的默认设置就是——周围一切都是针对我,针对我的饥饿、疲惫和回家的欲望,并且,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恰好挡住了我的去路,这些挡路者都他妈的是谁啊?


看看在这里排队结账的人多讨厌,一个个瞪着死鱼眼,蠢得像牛,一点人样都没有;有人边排队边大声讲电话,毫无礼貌,令人厌恶;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整天,又饿又累,还不能回家吃口饭、歇口气,就因为前面这些蠢货。


你瞧,如果我选择这么想(好吧,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)——但这样的想法往往都是非常简单、自然而然的,根本算不上是一种选择。这些想法就是我天生的默认设置。


正是这样自然而然、无意识的方式,让我体验到了成人生活中枯燥无趣、灰心丧气、繁忙劳碌的那一部分,我自然而然、无意识地有这样一种信念:我是世界的中心,我眼前的需要和我的个人感受,决定着世界运转的先后顺序。


但问题是,显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类事情。


比如,刚刚超我车的那辆悍马,可能是一位父亲载着自己受伤或生病的孩子,急匆匆地赶去医院,他远远比我更着急——实际上,是我挡了他的路。


又或者,我可以勉强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: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的每个人,或许都和我一样无聊而沮丧,甚至有些人的处境比我更艰辛、更乏味、更痛苦。


再次强调,我并不是在告诉你们“应该”这样思考,我也不是说任何人都会期望你自然而然地这么做。因为这样很难,需要意志和心力,如果你像我一样,那你在很多时候都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,或者不愿这么做。


但大多数时候,如果你够警醒,让自己有所选择,你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,比如面前那个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的一个浓妆艳抹的肥婆——或许她平时并不这样;或许她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,或许她是一名不受尊重的底层员工。


当你真正学会了如何思考,你就会明白,你还有其他的选择。然后你将会拥有这样一种能力,把拥挤、缓慢、吵闹、地狱般的购物情景变得既充满意义,又神圣无比......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何种视角去看待事物。


我认为,这,就是真正教育的自由,以及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的自由:你会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,什么没有。


如果你爱慕金钱和美食——觉得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——那么,拥有多少都不足够。


你永远不会满足。这是真理。


如果迷恋身材、美貌及性感魅力,你永远都会嫌弃自己的丑陋,当岁月和年龄的痕迹开始显现,在它们将你掩埋之前,你已经死过上百万次了。


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都已经知晓这些事情——因为它已经被编成了神话、谚语、陈词、俗套、警句、寓言——成为每一个伟大故事的骨架。


崇拜权力,你会感到软弱与恐惧,为了逃避这样的惧怕,你将需要更多更大的权力。


崇拜智慧,努力在别人眼中树立智者的形象,你终将会觉得自己愚昧,欺骗了众人,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人揭穿。


但这些不同形式信仰的阴险之处,并不在于它们有多邪恶或充满罪恶;而在于它们都是无意识的。它们是先天的默认设置。正是这些日复一日渐渐形成的信仰,使你在还没察觉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时,就对所见所闻以及价值判断充满挑剔。


而所谓的“真实世界”并不会阻止你运转默认设置,因为由人类、金钱和权力构建的“真实世界”,在恐惧、耻辱、挫败、渴望和自我崇拜的驱使下,一路高歌。


我们现今的文化已经驾驭了这些力量,产出了非凡财富、舒适安逸和个人自由。这种自由,成为我们头脑王国的主宰,独立于所有创造的中心。这种自由值得推崇。当然,自由有各种不同的类型,而最宝贵那一种,在这个以胜利、成就和炫耀为基准的花花世界中,很少被人提及。


真正重要的那种自由,意味着专注、自觉、自律、不懈努力,以及真诚地关怀他人,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,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人牺牲奉献。这便是真正的自由。这便是学习如何去思考。和这种自由相对的,则是没有自觉、默认设置、永无止境的激烈竞争,始终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拥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。


这些听起来既不轻松有趣,也不鼓舞人心、激发斗志,不像是一场毕业典礼演讲该有的样子。但据我所知,剥除空洞堆砌的修辞,才有真理。真理无关道德、信仰和教条,也不是关于死亡之后的花哨废话。


真正的真理,关乎你死亡之前的一生。


是你到了三十岁,甚至是五十岁的时候,都从没有想过自杀。


这关乎于教育的真正价值,与成绩无关,与学位无关,而在于一种自觉——意识到什么是真实的,什么是必要的;这种自觉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,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:


“这就是水。”

“这就是水。”


在繁琐无聊的日常中,日复一日地保持自觉与警醒,困难得难以想象。


这也就印证了另一句陈词滥调:你们的教育真的是一生的事业,而且始于现在。


愿你们不止有好运相伴。

(简单心理)